|
专业介绍——放射科检查特色更新时间:2024-12-05 编辑:宣传科
CT篇 1、冠状动脉CTA 冠状动脉CTA,是指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此项检查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无创性,可以评判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明确患者是否是冠心病。 我院引进的双源CT-SOMATOM flash具有成像速度高、诊断质量优越、扫描范围大、放射线剂量低、使用范围广等独特的优势,能更加细致入微地揭示疾病的信息,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诊断的效果。除此之外,双源CT最具特色的是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并且越来越多地在服务于临床方面显示出应用价值,其时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同时显著提高,在心脏血管成像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其钙化分析功能是对各条冠脉的钙化程度逐一进行探测评估,得出总的钙化积分,是冠脉钙化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标;3D功能区可以直观地显示冠脉的起源、走行、功能及变异程度,把感兴趣区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组、多方位重组或薄层重组,可对冠状动脉三大分支逐一进行详细精确的测量分析和评估,对细微的软斑块、硬斑块、狭窄程度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 2、胸痛三联 在冠状动脉CTA开展的基础上,为满足临床,尤其是心内科的需要,为胸痛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将主动脉、肺动脉的CTA与冠状动脉CTA融合在一起,一次扫描,三种血管的图像,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为临床急症患者提供了更加及时、准确的诊断结果。 3、头、颈动脉CTA+CTP(脑灌注) 急性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脑血管病为我院诊治优势病种,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病率高,就诊患者多,我院高级卒中中心建立,医学影像团队勇于探索,卓立前行,添加CT扫描协议,优化CT扫描流程,增设灌注分析软件,严格把控图象质量,结合卒中中心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快速“卒中一站式”CT检查,助力我院医疗技术高质量发展。 快速“卒中一站式”CT检查全程仅需要10分钟,大大缩短了患者在影像科检查时间,为精准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卒中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CTP+CTA多模态CT检查,即行一次CT检查便可明确是脑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脑灌注成像(CTP)对于发病6小时以上或发病时间不清的可疑脑卒中患者治疗策略具有指导性临床意义;CT血管成像(CTA)可以判别脑卒中相关的的责任血管(罪犯血管)情况、评估侧枝循环代偿功能,真可谓一举多得,效益显著,赢得患者和临床的一致好评。 4、 下肢动脉血管CTA 双下肢CTA是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利用我院SOMATOM Force CT扫描对其进行快速容积数据采集,由此获得的容积数据在经计算机后处理,即利用3D成像技术对血管进行处理,为下肢血管疾病诊断提供依据的一种检查方法。双下肢CTA是一种无创的检查,它对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急性血栓、血管瘤及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检查更简便、更安全,更快速! 适应症 狭窄闭塞:①动脉硬化性闭塞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③急性血栓 扩张:①动脉瘤 ②假性动脉瘤③夹层④动静脉瘘 下肢动脉血管内支架或外科手术复查 外伤累及下肢血管 禁忌症 碘过敏及甲亢患者、哮喘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磁共振MR篇 1、心脏磁共振CMR 近年来,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组织分辨率、多方位、多层面、可重复性高等优势,能够”一站式”评价心脏的解剖结构、功能、心肌灌注和病变的组织特性,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极具临床价值,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人群进行心脏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已成为无创性评价心脏结构和心肌疾病的金标准。 心脏磁共振能用于诊断的疾病非常广泛,是评价缺血性、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肌功能性和活性的金标准。主要包括: 发现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在未出现临床症状及功能异常之前,就可以明确缺血心肌的分布和范围;
评估心梗:可以准确判断陈旧心梗患者病变的位置、范围、深度(是心内膜下或是透壁性),明确心梗后的各种并发症,如心尖、室间隔运动异常,是否存在室壁瘤、附壁血栓等,可以发现心梗区域的室壁瘢痕化而变薄,运动减弱、反向运动;对于急性心梗,可以发现梗死心肌有无水肿; 非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法布里病、致右室心率失常性心肌病(ARVC)、心肌致密化不全、血色素性心肌病、结节病等; 心肌炎、急性心包炎等; 心脏肿瘤:粘液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肉瘤、淋巴瘤等; 心脏瓣膜病。 心脏磁共振优势 CMR在心肌病的诊断上优势明显,MR心脏电影是目前全心室或局部室壁运动分析的金标准,是唯一可以检测心肌细胞水肿的影像技术,是目前显示心梗和瘢痕最好的技术,对于心肌炎及急性心梗可以很好的显示并进行区分;不仅能够全面显示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而且对能够结合钆对比剂延迟强化能够在体识别心肌纤维化,对心肌病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前,患者应取下一切金属物品(如∶手机、手表、发夹、硬币、磁卡、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钮扣等),并不得将其带入检查室内。 以下患者严禁接受磁共振检查∶ 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胰岛素泵、人工心脏瓣膜、动脉瘤夹(钛合金除外)、电子耳蜗、金属假肢、金属关节、金属异物(眼内金属异物、体内弹片等)患者; 妊娠3个月内的早期妊娠者; 需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的危重患者; 癫痫发作者、严重的幽闭恐惧症患者和不能配合检查者。 2、头/颈部血管壁高分辨成像HRMR 目前,血管壁高分辨成像技术作为无创、诊断率高的检查方法,已被国内外临床一线学者认可,现国内共识为2019年《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 头颈动脉血管壁高分辨检查优势: 近年来,3.0T MR一站式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由于其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对比度好、无电离辐射以及亮血和黑血相结合等特点都能够提高血管疾病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并有效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由于常规TOF MRA只能显示血管的狭窄区域,不能显示血管壁的形态,又因为该序列受血管血流方向及流速的影响,有可能导致血管形态显示欠佳。而血管壁高分辨成像技术可以抑制血流信号,较好显示血管壁形态,从而对已经存在血管狭窄或未明确血管狭窄的区域进行多平面多方位的图像重建显示血管壁、管腔及血管病变。此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的大小、形态、信号强度和强化特征均与易损性相关,而这些特征亦无法通过常规CTA、MRA成像获得。 我院该技术在GE Pioneer 3.0T磁共振最新高端平台上,运用32通道颅颈一体血管壁斑块线圈扫描采集图像。此技术主要适用于头颈部动脉斑块、夹层、烟雾病、大血管炎、静脉窦血栓以及不明原因的一过性脑卒中的患者。 该技术禁忌症:患者躁动,患者病情过重,幽闭恐惧症、体内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等磁共振检查禁忌症患者,磁共振造影剂过敏患者。 3、磁共振(MRI)直肠/肛周成像 直肠/肛周MR检查已成为直肠/肛瘘术前检查的首选,中国国家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推荐直肠MRI作为直肠癌的常规检查项目,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人,须在新辅助治疗前、后分别行基线、术前MRI检查。高分辨率的MR影像检查可将直肠/瘘管的原发病灶、分布走向、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的很清楚,有利于临床外科对直肠/肛瘘特别是复杂性直肠/肛周疾病的精确解剖式手术,做到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做到手术根治性与功能保护的相对平衡 检查前准备: 肠道准备: 直肠上段肠管生理蠕动明显,容易产生运动伪影;直肠内容物如气体、粪便及顺磁性成分导致磁场不均匀,影响DWI及脂肪抑制 ①前一天进食少渣饮食并口服缓泻剂或通便液,保持直肠内清洁 ②禁食6小时以上空腹扫描,减少胃肠道反应 ③检查前半小时注射山莨菪碱,减少胃肠道蠕动 ④扫描前排尿、排便,适度充盈膀胱 直肠是指从肛门到乙状结肠之间的部分,一般定义为肛门以上15CM之内。 直肠Ca分为: 低位直肠CA:从肛门边缘0~5CM之间部分。 中位直肠CA:从肛门边缘5~10CM之间部分。 高位直肠CA:从肛门边缘10~15CM之间部分。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是肛周脓肿的后续改变。包括外口、瘘道、内口。 解剖肛管:从会阴皮肤至齿状线。 外科肛管:从会阴皮肤至肛直肠环,长约4-5CM,上至耻骨直肠肌。 检查方法:1.直接检查。2.应用肠道球囊导管。 禁忌症: ⑴ 体内有起搏器、外科金属夹子等铁磁性物质及其他不得接近强磁场者。 ⑵ 幽闭恐惧症者。 ⑶ 具有对任何钆螯合物过敏史者。 ⑷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危重、昏迷及其他不适宜较长时间检查者。 ⑸ 妊娠期妇女慎用(MRI对比剂是否对胎儿有影响尚无定论)。 (6)胃肠镜后取病理残留止血架者,易产生磁敏感影响图像质量。 4、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MRN) (臂丛神经,腰骶丛神经,颅神经,四肢周围神经) 神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技术具有高组织分辨力、无辐射、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可进行多参数、多方向成像,可以显示神经走行及神经内部信号改变,对于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附件损伤情况也能很好的显示,为发现病因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磁共振周围神经检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⑴神经丛成像: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怀疑臂丛或者腰骶丛神经病变的; ⑵神经松解术的术前计划:主要是神经卡压综合征等,用于MR进行解剖评估及确认神经形态的异常等; ⑶神经损伤的分级; ⑷制定治疗计划: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及范围的评估,如血肿、肿瘤对神经的压迫等; ⑸术后评估; ⑹MR引导注射:梨状肌、斜角肌的药物注射。 其他特色 脊柱全长/下肢全长DR摄影 近年来,脊柱及下肢畸形的患者较多。其中脊柱侧弯畸形多发生于青少年,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损;而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双下肢畸形(膝关节内外翻、X型腿、O型腿等)为骨科常见病,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常常累及下肢髋、膝、踝等负重关节,影响患者生活,甚至丧失工作能力。 在脊柱及下肢畸形矫正手术治疗中,手术前后均需要拍摄X光片以便分析病情、明确诊断和观察治疗效果。全长DR摄影可将完整的脊柱和下肢图像打印在胶片上,医生可根据需要进行多种图像处理,从而得到更加直观的图像。 该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全脊柱及下肢不能一次成像的问题,实现连续3-4次曝光对图像进行分段拍摄后,自动无缝拼接处理。从而弥补传统X光片的缺陷,直观展示因关节软骨磨损和肌肉软组织不平衡所造成的畸形及力线异常,反映真实的下肢力线。全长DR摄影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医技科室业务水平,为临床开展相关诊疗工作提供更加直观有效的技术支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有效的医疗服务。 颌全景摄影口腔CBCT CBCT(全称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X射线设备。为满足口腔及耳鼻喉专业对细微结构快速、稳定、精确的要求,它采用三维扫描技术、低功耗球管、动态平板探测器和智能剂量控制管理系统,使图像精准度得到明显提升,同时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CBCT可获得高质量颌、口腔全景图像和各方位断层图像,给口腔及头颅部临床领域中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口腔CBCT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科、正颌外科、种植科、牙体牙髓科、牙周科等,为临床多学科诊断、评估提供了更直观准确的影像资料,从而提高了手术和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